保鮮技術文章
及时新聞中心 News Center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> 及时新聞中心
 
氣調保鮮技術的發展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[  日期:2014/11/14 作者: ] 【返回】

   氣調保鮮技術,在國內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,結合國情進行技術開發。經過反複實踐,形成自主創新建庫技術,解決了磚結構儲庫的氣密技術關鍵,精化了技術設備配置,優化了調氣工藝。儲庫降氧采用先進的碳分子篩物理吸附方式,對儲藏的果蔬無任何負作用,完全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,並取得了專利。由于建立了新的氣密結構理念,拓展了建庫思路,可新建亦可改造原有磚結構建築爲氣調庫;可增加恒溫庫和冷藏庫的氣調功能。可建成從10噸-500噸以上不同儲量的氣調保鮮庫。爲推動氣調保鮮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創造了條件,爲用戶拓展產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持。

   氣調技術的研究可追溯到1821年德國生物學家Berard發現水果蔬菜在低氧水平時能減少代謝作用開始。但直到進入20世紀後人們才真正開始氣調的深入研究。60年代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Stanley Burg首次提出減壓貯藏(Hypobaric Storage)的概念,在隨後的70年代國際上掀起了減壓貯藏的研究熱潮。但由于大型減壓容器的制造要求極高,無法降低造價。此項技術無法實現工業化,一直停留于實驗室階段。近20年來,CA貯藏由于成本相對較低,貯藏效果明顯好于冷藏而獲得了推廣,成爲當前國內外氣調貯藏的主流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國學者今年來在減壓氣調的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,特別是在低成本減壓容器的生產上獲得突破,使減壓貯藏得以工業化推廣成爲現實。1997年我國在包頭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千噸級(2000噸)減壓貯藏保鮮庫。 但是,目前我國在鮮果保藏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。據報 ,在西方發達國家,鮮果的保鮮貯藏量約占水果總產量的40%,其中用氣調冷藏庫貯藏的鮮果占總儲存量的80%。而我國在1996年鮮果儲藏量僅爲水果總產量的22%,約1000萬噸,其中冷藏占50%-60%,而氣調冷藏庫貯藏的不足10萬噸。制約氣調技術在我國推廣的主要原因仍是經濟因素,建造氣調庫的經濟庫容爲1000噸,此規模的CA庫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,減壓庫則更貴,需要1800萬。折合貯藏每公斤儲物的建庫固定資產投入約爲9元,這對于果蔬当前產品價格相對低廉,經濟尚不發達的中國來說顯然還過貴,目前大規模發展氣調保鮮的時機還不成熟。

 
上一篇: 氣調保鮮技術的原理   下一篇: 氣調保鮮的節能性的表現
 
保鮮設備  |   愛普生機器人  |   掌門神安檢門  |   爆炸物探測儀  |   友情链接:泡沫玻璃窑炉 | 数控机床厂家 | 气体服务 | 卡套接头 | 微耕机 | 固高科技 | 亚克力制品加工厂家 | 初效|中效|高效空气过滤器 | 电子信息技术 | 天商冰源